野花椒
(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)
【異名】葉爾瑪(藏名)
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果皮、種子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西藏花椒
灌木或小喬木,高1米。嫩枝暗棕色或暗灰色,著生疏少而短小下彎的皮刺。葉互生,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;小葉2~7對(duì),具極短柄;小葉片卵形或廣卵形,長(zhǎng)2.5~5厘米,寬1.5~3.5厘米,葉緣具銳鋸齒,齒間及葉的兩面具粗大的腺點(diǎn)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淺綠色。聚傘圓錐花序頂生;雌雄異株;花被片4~8。蓇葖果,成熟心皮2~4,棕褐色,具腺點(diǎn)。種子1個(gè),黑色有光澤。
生于山坡的灌木叢中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【采集】8~10月采收成熱的果實(shí)。曬干,將果皮與種子分開,果皮為花椒,種子為椒目。
【性味】辛,溫,有小毒。
【功用主治】溫中散寒,燥濕殺蟲。治胃腹冷痛,嘔吐,寒濕瀉痢,蛔蟲病。椒目:行水,治水腫脹滿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0.5~1錢。